Sim

结缘有仙伴 繁花累蜂忙

椴树,古名椵树,我国共30余种,产于东北至西南各地。古人所谓椴树,常指北方的辽椴、蒙椴等种类。辽椴为乔木,高可达20米,叶片心形,顶端有短尖,边缘具齿;聚伞花序,具有1枚狭长圆形苞片;花瓣5枚,白色稍偏黄色,雄蕊多枚,雌蕊1枚;果实球形。如今椴树常栽种用作园林绿化,北方数种椴树为主要蜜源植物。
老树人参结仙缘

“那个笨书生何以不见了?”“他啊,进山苦读去也!”众文士嘲笑的笨书生姓赵,祖上曾以文采而显贵。然而赵生天性鲁钝,读书不会断句,更不能读懂其中深意,故而常遭人取笑。一怒之下,赵生搬了数箱书籍,隐居山野,潜心攻读,却不想越是奋力,脑中越是混沌。正焦躁时,只见一褐衣老翁前来,问及志向,赵生答曰:“我不聪敏,想来此生终将老而无用,但求读书自悦,不辱祖上文名足矣。”老翁赞其志,乃言:“我虽无仙术可助你,但请务必来我住处拜谒。我乃段氏之子,家住西山大树之下。”说罢倏忽不见。赵生真个跑去西山,只见一棵硕大的椴树,树下全无人家。“所谓段氏之子,莫不是指椴树而言?”赵生忽而醒悟,在树下挖掘,得一千年老人参,酷似老翁容貌。将人参烹食之后,赵生心中豁然开朗,纵使晦涩之书,也能通晓其中深意奥妙,最终考取了功名。

这一故事源自唐朝玄宗年间的传说。椴树之下深藏人参,二者互结仙缘,古人对此深信不疑。南北朝本草学家陶弘景所作的《人参赞》之中言道:“三桠五叶,背阳向阴,欲来求我,椴树相寻。”只因椴树遍生北地山坡之上,树阴浓密,树下正适宜喜阴的人参生长,故而古时采参之人多把椴树当作寻参的指示之木。


我国多种椴树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南,但古人所谓椴树,常指北方种类而言。辽椴枝杈重叠,树阴浓密(图1)。


花较大,偏黄色。蒙椴花稍小而较白(图2)。


嫩枝往往不笔直,而略作“之”字形扭曲(图3)。


蒙椴的果实球形,坚硬,成熟后与苞片一起掉落(图4)。
寻常山木 名误千年

早在先秦时椴树已广为人知,以北方寒凉之处最为出名。《诗经》之中也有椴树出现,只不过彼时所用的名字叫做“杻”。杻字读作“扭”,有人推测这个名称源于新枝扭曲之姿。《小雅·南山有台》乃臣子歌颂君王德行的祝寿之作,其中言道,“南山有栲,北山有杻,乐只君子,遐不眉寿”,用山间常见的树木起兴,比喻君王身边会聚了许多贤良。南山之栲,乃是中原以南常见的“野鸦椿”,北山之杻,就是东北及河北、山东等地山中的“辽椴”。辽椴实为一种椴树,如今又称“大叶椴”,因常聚集成林,不可胜数,后人取亿万之意,将此树别称为“万岁树”。

至于椴树之名,又是从何而来呢?实则直到东汉,许慎编写《说文解字》一书,其中尚无椴树之名。古时提及椴树,除了《诗经》中的杻,还有一个常用的名字叫做“椵树”。椵读作“甲”,所得木材,古人常借树木原本的天然姿态用于制作床或矮桌,所以椵树之名有假借、借代之意。然而因后人誊写笔误,椵字有时被误写为椴,一些古籍至今仍有两个版本,或写作椵,或写作椴。至明清时,椴树之名反而更为人常用,至如今,这类树木的中文正式名也采用了“椴”字,植物名中,再无“椵树”。

老果新花最喜人

自唐朝以来,中原地区佛教盛传,椴树因叶子形状与佛教中的正宗菩提树相似,也被民间误以“菩提树”之名称呼。至明清两代,都城北京气候寒冷,不适宜正宗菩提树生长,皇帝也干脆将错就错,用外形相似的蒙椴(一种椴树,又名小叶椴)冒菩提树之名,栽了两棵在故宫英华殿旁。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作诗,其中有“我闻菩提种,物物皆具领,此树独擅名,无乃非平等”之句。相传这两棵椴树成熟的果实,也被称为“五线菩提子”,所制佛珠价格颇贵。

今人对于椴树的喜爱,则要等到开花时节。我国北方所产的辽椴、蒙椴、紫椴等种类,植株茂密,花繁蜜浓。蜂农赶在椴树开花时日,所制得的蜂蜜称作“椴树蜜”,醇厚香浓,乃各类蜂蜜中之佳品。


评论